家长言行需谨慎,莫让自我厌恶找上娃

抑郁如今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抑郁的孩子也是越来越多,儿童抑郁症发病率在我国已达到3%。在众多发病原因中,长期处于自我厌恶情绪中的孩子更易出现抑郁。要想让孩子远离抑郁,家长就要警惕孩子这种自我厌恶的“前驱”情绪。

现在很多父母受批评教育的影响,喜欢用批评、打击来教育孩子,觉得这样可以激励孩子并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殊不知父母们无意说的“你怎么这么笨”“都这么大了还尿床”这种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却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自我否定的种子,产生自我厌恶的心理。

出现自我厌恶的孩子不能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始终否定、讨厌甚至憎恨自己,它已不仅是孩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还是一种较为深层的、指向自己整个人的厌恶,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很大危害。

自我厌恶是孩子自我评价的偏差

4~6岁是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认同感的关键时期,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导致其仅从简单、笼统的方面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比如他会通过父母对自己评价的“好与不好”“乖与不乖”等词语进行简单的判断,而不会从多维度综合的判断自己。

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也就是说,孩子在父母等“重要他人”的面前会猜测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并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认可。如果这时孩子收到的大多数评价,都是来自父母的“差评”时,他就会内化这些负面评价,负面评价越多,越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在某些方面不行,不被肯定的孩子会变得讨厌自己。

自我厌恶的孩子易抑郁

孩子长时间缺乏自我认可和自我喜欢,会让其内心变得脆弱,必然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塑造。

自我厌恶的孩子内心十分敏感,容易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对自己的不满。孩子还会认为身边没有人真正地关心他,就算受到他人关心,也会认为是自己的错觉,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对于幸福感的追求。

此外,当孩子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无能的角色时,他就会形成一种“我不行、我不好”的思维定式,逐渐失去做事的积极性和动力,甚至连那些原本可以得到的东西也无法获得。久而久之,他不仅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成功,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没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当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厌恶的负面情绪中时,就易引发抑郁。

国外研究显示,自我厌恶感与抑郁的发生、发展呈高度相关,它在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倾向中具有明显前驱作用[1]。此外,英国科学家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个憎恨区域,当人们看到自己厌恶或者有强烈感情的人或事物时,这些脑区就会被激活,而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憎恨”网络缺失,“憎恨”功能异常,导致抑郁患者更容易“恨自己”[1]。因此自我厌恶的孩子一旦患上了抑郁症,就会进一步加重这种自我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

远离自我厌恶父母是关键

“自我厌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为了防止孩子陷入这种负面情绪而无法自拔,父母要从自身改变开始并正确引导。

1.父母要多鼓励少打压
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对孩子来说,父母对他的期望越高,他的压力就越大,反而容易在自我评价时产生偏差,因自己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而自卑。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多关注他内心的感受。

有些父母奉行批评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只看到缺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不要一味地给予孩子否定、批评,即使孩子犯了错,父母也不要过度批评和太过严格地教育。在平时和孩子的相处中,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多发现孩子的进步,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少批评指责,给孩子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促进孩子的进步和发展[2]。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信任与关爱,就会变得开朗与自信。

2.提升自我认同悦纳自己
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发展能力处于前自我评价阶段[3],孩子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将父母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就会失去对自我评价的准确性,所以,父母要多给予孩子正向、积极的评价或反馈,比如当孩子尿床后,父母应该先安慰孩子而不是责骂。此外,父母还要引导孩子从优势的角度看待自己,让他多关注自身的优点,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即使在糟糕的情形中,也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优势,给自己足够的自信。只有他正确地看待自己、真正地悦纳自我,才能用一个更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父母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给孩子各种各样的评价,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自我厌恶。所以父母要绷紧这根弦,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不要因为无心的言行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编辑部. 抑郁症患者大脑缺失“憎恨”网络[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19):8-8.
[2]袁丽娟.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 000(008):21-23
[3]龚书静,田澜.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及培养策略[J]. 基础教育参考,2015(19期):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