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式育儿,你做对了吗?

身边有不少爸妈,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特别喜欢用“物质奖励”利诱孩子,可是这样的奖励方式真的正确吗?

我们常常能听到爸妈对孩子说:“写完作业,就奖励你冰淇淋”、“考试得100分,带你去游乐园”……那么,爸妈口中常说的奖励到底是什么呢?所谓的奖励其实是一种激励手段,是激发人们的荣誉感和进取心的措施。行为科学家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励,他的能力就可能发挥出80~90%,将近未受激励时的4倍。所以,奖励的行为是必要的。

物质奖励并不能百分百激励孩子

物质奖励是一种省时,省力,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的育儿方式,很多父母都会选择这种“快准狠”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但却常常有种作茧自缚的感觉。尽管,父母的初衷,是对孩子表现的一种肯定,并希望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可孩子却不一定这么想。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你的初心,只看到了所谓的规则。在这种奖励机制下,很多孩子不仅学会了讨价还价,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地要求提高“奖励”。一旦父母撤销了这个奖励机制后,孩子就会变得动力不足。于是,“给才做,不给就不做”成了反响制约父母的利器。而这种“做”也成为了一种假象的积极。

不可不知的两大负面效应

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是必要的,但他们因为物质奖励而产生的内驱力,并不是最好的优质动力。如果爸妈总用物质奖励作为孩子行为的引诱和刺激的手段,就会引发“德西”和“扇贝”两大负面效应,给孩子性格塑造和能力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

误把奖励当目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1]。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些情况下,父母的物质奖励不但没有起到正面的激励效果,反而让孩子对被奖励的事情失去兴趣。阻碍了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错把奖励当交易。

让孩子变得功利化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的。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之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逐步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达到高峰,说明白鼠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图就如扇贝壳的弧形一样,因此被称之为“扇贝效应”[2]。简单来说,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一旦没有奖励,孩子就会“失去热情”,继而罢工;得到奖励后,孩子就“没有心思去干活”,直到下一个奖励的到来。如果家长长时间采取这种奖励机制,不但会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还会会变得“功利心”很强。

“奖励”式育儿的正确姿势

奖励的意义是激励,“励”是奖的初心,是激发孩子做事积极和兴趣的助推器。所以父母在运用奖励机制的时候,要采用正确的方式。

1.重精神轻物质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孩子是需要奖励的,因为奖励是对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是大人和孩子都渴望得到的。也就是说一个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会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当孩子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爸妈可以用认可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赞美、一次紧紧的拥抱、一个甜甜的吻、一次亲子旅行等精神奖励,去积极回应孩子的良好表现。

2.奖励方式也要分年龄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奖励,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这样。孩子在0~7岁左右,对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想要的或想吃的食物等有较强烈的需求。但是到6、7岁以后,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如果仍然按照6岁前的方式去刺激他,他会首先有自己的判断,然后和父母讨论甚至讨价还价。所以父母在这一时期,应该逐步增加对孩子的精神鼓励。一般到了12岁以后,孩子的精神需求会更多,如果父母的方式没有发生变化,孩子会反过来不断地给父母提条件,通过完成父母的条件来满足自己,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就会放弃[3]。

3. 让孩子认识到奖励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父母在奖励孩子时,要注意不能奖励孩子分内应做的事。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要给予正面地反馈,去肯定他,并且告诉他哪里表现得好,比如表现出了诚实、表现出了自律,这时候孩子才更愿意坚持这件正确地事。父母不要总用物质奖励去引导孩子,而要让孩子认识到受到肯定的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4.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当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某一行为时,就要让他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哪些意义?”,并且注重孩子在努力过程中的体验,让孩子从行为中获得乐趣,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从而让孩子真正地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实现自我成长。

5.奖励并非只在成功时
当孩子在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失败了,父母也是可以给他们物质奖励的,因为这个奖励不仅是鼓励,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受到鼓励的孩子会表现出更高的自我评价和心理弹性,以便他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失败。

不可否认奖励有效的方法,但要正确使用,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作为父母,不能简单粗暴的将奖励作为育儿的唯一方法,而是要多给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可,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环. 奖励孩子要讲方法[J]. 农家致富, 2017:62.
[2]田玉瑛. 家庭教育中的“自然惩罚法”和“扇贝效应”[J]. 早期教育:家教版, 2017(6):6-7.
[3]赵珊. 幼儿不同年龄,不同奖励[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13(1):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