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大多数妈妈让孩子学会收纳整理,是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其实孩子学习收纳整理,是需要多种能力协调才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孩子在收获一个习惯的同时,还会带来多种能力的提升。
整理过程中形成良好品质
收纳整理习惯的形成是孩子动作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责任心、耐心、细心、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过程[1]。让孩子整理自己玩得到处都是的玩具,可以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东西负责,有助于建立他们的责任心。收纳整理物品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情,父母在引导孩子收纳的同时,可以培养父母和孩子的协作能力。此外,当孩子把玩具摆放整齐时,会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动手过程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收纳的本质是分类和比较,而这也是数学中一项特别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2]。孩子在收纳整理的过程中,通过比较玩具、绘本等物品之间的异同,找到共同点并进行分类,这就是归类法。以收纳衣服为例,其中就包含了“分类—组合—归纳”这一思维过程。孩子在收纳衣服时,要按照衣服的类别、所有者进行区分,要通过分辨衣服尺寸大小、或者回忆爸妈穿过衣服的颜色来分类,这就锻炼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所以,收纳是提升孩子理性思维和立体空间思维的好方法。
在收纳过程中学会思考
孩子在收纳物品的过程中,会思考并决定收纳的先后顺序以及整理方法,而这一连串的思考,不仅能帮孩子学会正确判断及执行,还能刺激大脑前叶额叶机能让其更活跃,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力将直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3]。另外,收纳整理物品是维护良好秩序的保证,也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好时机[4],其规则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有直接的影响[5]。
培养孩子的收纳的正确姿势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而一个习惯的养成也绝非一朝一夕,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把自己的物品放回原处,东西摆放有序的好习惯。
1.游戏中激发孩子收纳兴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并给孩子示范如何收纳。这可以让孩子更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如父母可以和孩子玩“给玩具找家”的游戏,告诉孩子“玩具不玩了,就要把它们送回家。”并引出收纳盒,让孩子明白收纳盒的作用,激发孩子收纳整理的兴趣[6]。
2.对比效应,引导孩子的收纳意识父母可以为孩子观察物品凌乱和摆放在收纳盒中的场景,让孩子自己对比,引导孩子说出哪个场景更好更整齐,哪个场景东西没收好或者太乱了等。
3.习惯培养贵在坚持,重在鼓励要求孩子快速把所有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这是不现实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如果孩子的一个行为发生后,父母要立即予以注意,如赞扬或呵斥都可以起到强化作用[7]。尤其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不小心把东西碰倒、撒了一地水等,父母要少指责埋怨,多鼓励,强化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促进孩子独立。
最后要提醒各位宝妈,孩子的早期收纳整理意识,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像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孩子的收纳整理能力,让他们在收获好习惯的同时提升多种能力,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沈秋兰. 促进大班幼儿形成整理习惯的有效策略探析[J]. 教育导刊(下半月)(12):38-40.
[2]郝红梅. 生活中的分类与比较[J]. 快乐阅读,000(002):P.72-72.
[3]糖果. 会整理的宝宝思考力更强[J]. 母婴世界,2014(8):124-125.
[4]李娟. 解读幼儿的秩序敏感期[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40-43.
[5]李妙玲. 浅析入学前规则意识教育[J]. 教育导刊,1999(s1):14-15.
[6]许靖. 家庭教育中幼儿整理能力的培养[J]. 好家长,2016(3):9-10.
[7]张娟. 塑造性格,让孩子改掉毛糙习惯——小班幼儿整理能力培养方法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