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对孩子不是爱,而是“碍”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一帆风顺,于是竭尽所能地想为他们提供一个无比安逸的环境,小到生活琐事,大到为孩子清除人生路上的一切障碍。殊不知这种360度无死角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孩子缺失探索,阻碍智力发展

自孩子出生以后,很多父母就在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不让孩子乱翻乱爬、四处乱摸,但这种过度保护会让13岁处于探索期的孩子失去动脑、动手的机会,阻碍孩子智力的发展。有研究发现儿童在出生时,其大脑就具备了相当大的学习潜能,通过各种活动的刺激,可以激发神经联结-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结的产生,且随着越来越多联结的产生和保持,孩子的学习潜能就会不断扩大。如果父母因孩子的安全而忽视了对大脑的刺激,这些联结就会丧失或消退。

生存技能不足,抗挫和应变力差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接触的人和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很多父母总想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不让他们接触到危险,无论大事小情,全替他们解决,只希望孩子看到美好光明的一面,顺利地成长;有些父母会过度溺爱孩子,替孩子做好所有事情,并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这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在环境稍微发生变化时就难以适应,将来面对更大的危险时,不知如何规避风险、缺少防备心,轻信他人,进而导致上当受骗,而且父母的过度保护和照顾会导致孩子缺失许多基本的“生存”技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应对挫折和困难产生心理障碍,有些孩子甚至还会选择犯罪或走极端的道路[1]

限制人际交往,孩子缺少社交力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或者“学坏”,就禁止他们与某些孩子玩(交往),把他们限制在了家庭人际环境中,但孩子如果缺少与同伴的接触,他们就不会与人交往、协作,也无法和睦相处,最终导致孩子沟通困难、性格孤僻、胆小懦弱,甚至拒绝与他人交往。有的孩子在家里受到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在与同学或别的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关照,而产生抑郁心理[1],如果孩子长期与同伴存在沟通障碍、不能做出适当的回应,还有可能促发他们患上社交恐惧(社交焦虑症)。有研究证实,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尤其是过度保护,与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症状相关[2]

保护过头除了伤心还伤“身”

父母给予孩子适当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但凡事要有度,如果超出范围,除了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外,还会引起他们的身体不适。有研究显示,过度保护会影响儿童的气质类型,增加内在化风险,引起内在化症状或者疾病[3],比如功能性躯体症状,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儿童和青少年的功能性躯体症状有显著相关性[4]。有研究表明,母亲的过度保护行为非但不能促进儿童的积极成长,反而会让子女感觉到“无能”,阻碍儿童自尊的发展,降低儿童的自信水平[5]。自信水平较低的儿童,比高自信儿童更有可能选择以躯体症状的形式逃避困难或惩罚,而儿童躯体症状又会得到“过度保护”母亲的呼应,从而使得躯体化症状得以维持。

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终归是要自己去面对生活,在跌跌撞撞、不断试错中不断成长,所以父母要及早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

父母要让孩子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要相信他们拥有独立成长的能力,只要在一个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就应允许他们去接受一些小小的挫折,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放手与看护之间的度。别以为孩子小,一切都还早,父母应尽早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无论是否成功,孩子都能从中获取经验,父母只需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帮他们总结经验。当孩子能力不足或遇到挫折时,父母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当然,在孩子走出去前,父母还要提前帮他们建立危机意识,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教会孩子在面临危险时,如何评估风险及如何保护自己。孩子有了安全意识,他们才会更加懂得如何去规避危险。

父母之爱并不是给孩子打造一个无害的童话世界,把他们保护成“傻白甜”,而是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的、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人。

参考文献

[1]王丽波.过度关注导致的儿童心理缺失[J].科技咨询导报,200704):181.

[2]Hudson JL,Rapee RM.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anxiety disordersAn observational study J].BehavesTher200139(12)1411-1427.

[3]王成兰. 论“过度保护”对孩子持续发展的影响[J]. 好家长,2016(4).

[4]Mullick MSI. Somatoform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Bangladesh Med esCounc Bull2002283):112-122.

[5]程学超,谷传华. 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