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物质基础。由于大脑的成熟度不同,情绪的自我调节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大脑从孕早期开始发育,直到30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因此在孩子大脑还未发育完全时,他们的情绪变化便会阴晴不定。
发脾气,都是脑发育惹的祸
情绪是由大脑中的一个回路所控制,包括前额叶、杏仁核、海马和丘脑等区域[1]。它们一起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任何还未“成熟”的大脑区域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控制。
1.大脑皮层“不成熟”让孩子情绪化
在还未成熟的大脑皮层下会有一些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因此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情绪调节也只是一种原始的生物反馈[2]。从3个月开始,婴儿对最初的照料者(通常为母亲)会发出更多的微笑;在8个月时,婴儿可以终止哭泣。孩子越来越主动的反应,正是因为大脑皮层的发育逐步成熟,使得孩子微笑和哭从自发性行为向可控制行为转变。
前额叶皮层负责分析、思考、情绪调节等工作,它能让孩子在遭遇情绪波动的时候,理性面对、合理控制。所以在前额叶还未发育完成时,它的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孩子大多表现出情境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2]。
由于孩子在2、3岁的时候,前额叶皮层才开始发育,6岁到达一个高峰,所以5、6岁的孩子建立延缓抑制仍很困难,前额叶皮层大约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完成。这也就是学龄初期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
2.“早熟”的杏仁核是情绪冲动的根源
孩子情绪冲动难以控制,还与大脑中的杏仁核有关。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两颗小小的“杏仁核”,别瞧它个头不大,却支配着孩子对外界产生情绪反应。
杏仁核负责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的产生、编码和储存,当外界环境可能有威胁的刺激时,杏仁核会被激活,产生相应的情绪,并帮助人们识别环境中的危险。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危险、恐惧时,杏仁核就会发出某种信号,让他们做出“打人、哭、摔东西”等过激的反应。
其实杏仁核也并非可以一直掌控孩子的情绪,因为大脑中有抑制它的前额叶,如果说杏仁核是“情绪中枢”,那么前额叶就是大脑里的“理智中枢”。随着年龄的增长,前额叶皮层会逐渐发育成熟,但在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抑制住杏仁核的功能时,孩子就不具备理性思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可一旦有了前额叶的参与,他们就能慢慢学会用理性去控制情绪,行为也会变得更加可控。
激发脑发育辅助孩子自我调节情绪
当我们了解到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后,除了理解和等待孩子的大脑发育,父母孩子可以做一些辅助工作,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从“杏仁核思维”转向“大脑皮层思维”。
1共情激发孩子的前额叶皮层
当孩子负面情绪爆棚时,也许是被杏仁核支配的时候。而父母想通过和孩子讲道理或者用情绪对抗来控制孩子发脾气,不但没用,反而变得更加火爆。而真正有效的方式就是共情。
父母应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温柔的语言与孩子沟通,然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孩子就有可能用理性的力量去平衡杏仁核带来的冲动,削弱杏仁核带来的影响。
2.让大脑复盘记录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平复后,父母应在轻松的氛围下和他们一起找找情绪失控的原因,然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体验,并一起思考解决方案。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想发脾气时,可以寻求大人帮忙,或是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慢慢地,孩子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前额叶皮层就会主动开始运行,引导他们开始思考。
孩子情绪失控,有时并不是故意耍脾气,还与脑发育有关。所以父母要正面引导,给予大脑正面的刺激,才能帮孩子更好地面对负面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Dalgleish T. The emotional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04,5:582-589.
[2]董文,桑标,邓欣媚. 影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因素[J]. 心理科学,2009,032(002):304-307.
[3]Leppanen J M,Nelson C A. Tuning the developing brain to social signals of emotions. Nat Rev Neurosci,2009,10:37–47.
[4]马庆霞,郭德俊.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J]. 心理科学进展(3):32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