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牙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乳牙滞留。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长出的乳牙,到6岁左右开始自行脱落,取而代之的就是新长出的恒牙。由于某种原因乳牙未按时脱落,而恒牙又迫不及待长出,就导致了双排牙的出现。
换牙不是你想的“新旧交替”
每个人都会在儿童时期经历一次乳牙变恒牙的“换牙期”。人们通常认为恒牙长出,顶掉了乳牙的位置,其实早在胚胎时期,我们每个人就发育出了两套牙胚,即乳牙胚和恒牙胚。出生后乳牙虽长出,但乳牙不耐磨且个头小,随着年龄增长,食物种类增多,食量加大,乳牙“力不从心”,就需要由更加坚固的恒牙出面解决。而且随着颌骨的发育,20颗小小的乳牙已经无法占据整个牙床,需要至少28颗的大只恒牙来填满,于是就由破骨细胞出面负责牙根吸收,通俗讲就是牙根缩小、萎缩,因此从4岁起,由中间的门牙根带头吸收,直至6岁脱落,恒牙萌出。
细食+不洁是双排牙的元凶
由于孩子年龄小,咀嚼功能较差,很多家长会给孩子选择精细食物,而且为了保证营养,还会给孩子多吃高蛋白、低脂肪且纤维较少的食物。但这样的饮食会让咀嚼功能无法得到强化,缺少了咀嚼的刺激,颌骨和牙齿得不到充分地锻炼,颌骨发育会受到一定影响,容易出现牙列拥挤、错颌等[1]。
再加上孩子爱吃零食、甜点、喝饮料,刷牙不充分,导致食物残渣和菌斑增多,容易出现龋病、根尖周炎等口腔问题。而乳牙患病又会进一步导致孩子不愿咀嚼硬物,如此恶性循环,影响牙根吸收,也就更加不能按时脱落[1]。
乳牙滞留的情况多数为龋齿引起牙龈炎及根尖周炎后,影响破骨细胞活动,乳牙牙根未吸收或吸收不完全,使乳牙滞留引起恒牙萌出方向异常,从而导致牙齿排列及咬合关系错乱[1]。
乳牙滞留不只是美观的问题
乳牙滞留看似只是牙齿不美观,其实还有很多健康隐患。如果乳牙滞留,而恒牙已经长出,此时常常会导致恒牙错位,如不尽早治疗会影响正常牙列发育的完整性。牙列不完整会导致孩子咀嚼功能降低,影响营养的摄入。儿童时期又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营养不足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此外,牙列不完整不仅影响上下颌骨生长发育,还会影响面型发育。牙齿异形还会导致孩子不敢张口说话、微笑,影响正常人际交往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2]。
还有一种情况是乳牙滞留,但恒牙还未长出,这种情况不易被发现,需经X线片诊断。可能有部分恒牙阻生在颌骨内,有的可能会形成恒牙囊肿,甚至压迫相邻恒牙的牙根导致相邻牙根被吸收[2],出现恒牙松动或脱落。
远离双排牙,需防治结合
为防止孩子出现乳牙滞留,家长要做的是从日常点滴着手,锻炼孩子咀嚼功能,并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适当为孩子增加纤维含量丰富、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少吃零食、甜食;养成饭后漱口,坚持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当然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式,减少龋齿和根尖周病的发生。
此外,还要带孩子定期检查口腔健康,以便尽早发现问题,一旦发现孩子有乳牙滞留,应尽早治疗。对于乳牙滞留而恒牙已经萌出的孩子,应尽早拔除乳牙;大部分恒牙可以自行移位到正常恒牙列中,对未能归位的恒牙应尽早矫正。如果无恒牙萌出,要依据恒牙及乳牙的具体情况,再决定乳牙的去留。
参考文献:
[1]罗勇健.滞留乳牙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方法[J].华夏医学,2011(06):75-77.
[2]李成宏,杜子平,弓晓艳.898名乳牙滞留临床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0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