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女性受孕难,都是因为少了它

高龄女性受孕率下降,生育风险高,备孕期食补多胺可以改善这些问题。

随着二胎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龄女性加入了备孕大军。但高龄女性受孕率不仅低,妊娠风险也高。有一种营养物质可以提高高龄女性的生育能力并改善妊娠结局,而且这种成分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它就是多胺。

多胺是一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天然成分,主要包含腐胺、亚精胺和精胺[1]。虽然腐胺、亚精胺和精胺是三个独立的多胺子分类,但在代谢过程中,这三者可以相互转换。腐胺经亚精胺合成酶催化,可以转换成亚精胺,再在精胺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精胺。反过来,精胺在精胺氧化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化成亚精胺。而亚精胺在亚精胺/精胺N1-乙酰转移酶作用下,最终能转化成腐胺[2]

1677年首次在精液中发现精胺后,随着对其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多胺不仅参与人体的健康维持,还与精子生成、卵子形成以及胚胎发育有关[3],是和人的生育能力密不可分的营养物质。

年龄从源头损伤卵子

高龄产妇之所以会面临生育的种种问题,原因是高龄女性的卵母细胞受到了损伤,而它是决定卵子数量和质量的关键。

卵子数量减少

卵子是经由卵母细胞在体内多次分裂后得到。胎儿期是女性一生中卵母细胞最多的时候,之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4]。卵泡是卵母细胞“出生”与成长的地方,而年龄的增长会导致卵泡池的储备功能下降[4],所以很多高龄女性会表现出排卵障碍,甚至有无排卵的情况,从而直接影响生育能力。

卵子质量变差

卵母细胞质量下降,不仅会影响卵子的数量,还会影响卵子的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卵巢衰老过程中,卵母细胞内抗氧化防御能力下降,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造成自由基过量堆积,出现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卵巢抗氧化损伤增加[5]。二是随着年龄增加,卵母细胞线粒体DNA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分裂出不合格卵子[6],这也就是高龄女性更容易流产和出现胎儿畸形的原因。

多胺是生育能力的加分器

研究发现,精胺可以降低卵母细胞的活性氧含量,谷胱甘肽含量升高[7],也就是说,精胺可以增强卵母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卵子质量的下降。至于腐胺,同样参与卵母细胞分裂的过程,其是通过提高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来降低卵子不合格的概率[3]。此外,腐胺还能提高卵子的着床率。

补充多胺,吃对是关键

人体的多胺来源有三种途径:一是内源性合成,二是肠道微生物分解,三是饮食直接摄取。其中,人体内的多胺主要来自于食物[3]。而且与卵母细胞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多胺在体内的合成能力会逐渐下降,如果此时多胺的摄入量再不足,就会加速卵母细胞的损伤。所以,高龄女性在备孕时,一定要注意高多胺食物的摄取。

多胺广泛存在于所有食物中,相比之下,植物中的含量较高。蔬菜中含量最高的是豆类,其次是西红柿、菜椒、花椰菜,葱蒜类含量中等,其他蔬菜相差不大。除了蔬菜外,水果中的梨、猕猴桃、无花果的多胺含量也较高[8]。高龄备孕女性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行搭配。

参考文献

[1]易星,莫远亮,姜冬梅,等.多胺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J].动物营养学报,2014,(2):348-352.

[2]Lefevre PL, Palin MF, Murphy BD. Polyamines on the reproductive landscape[J]. Endocr Rev, 2011, 32(5):694-712.

[3]韩阁阁,胡艳秋.多胺对人及哺乳动物生殖调控作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145):608-611.

[4]周灿权,古芳.重视高龄女性生殖健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1):59-63.

[5]Lim J, Luderer U. Oxidative damage increases and antioxidant gene expression de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mouse ovary. Biol Reprod.2011,84:775-782.

[6]May-Panloup P, Boucret L, Procaccio V, et al. Ovarian ageing: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oocytes and follicles. Hum Reprod Update.2016,22:725-743.

[7]Bastida CM, Cremades A. Castells MT, et al. Influence of ovarian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in folliculogenesis and luteinization[J]. Endocrinology, 2005, 146(2): 666-674.

[8]吉晓佳,於丙军,张大栋,等.植物源食品多胺含量与组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