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孕育一个优质娃,妈妈们从备孕期就开始准备,从营养补充,到身体检查可谓面面俱到。但Dr酱要说的是,即便如此,很多孕妈在备孕期还是忽略了一个严重的疾病筛查——结节性硬化症(TSC)。本期Dr酱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个结节性硬化症(TSC)到底是个啥。
被遗忘了的破坏大王——TSC
TSC因为能够侵犯多系统,引发多种不同的疾病。所以,很多时候孕妈并不知道自己有TSC这个病,但TSC却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对新生儿来说是很危险的一种遗传疾病。据流行病学统计,TSC在活产新生儿中,发病率可达1/5000。其还是导致儿童严重脑损伤、癫痫和孤独症的主要病因之一。表现为发育迟缓及多种损伤[1-3]。具体为[4-10]:
1. 脑——最能致死的原因
TSC患者的脑组织病变是导致儿童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主要表现为顽固性癫痫发作,皮质发育不良,室管膜下结
节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2. 皮肤——最易发现的病灶
TSC患者90%以上存在色素脱失斑,是TSC患者最早的可见的特征性皮损, 出生时或婴儿期即可出现。另外大部分患者还有
面部血管纤维瘤。
3. 心脏——最早诊断的依据
心脏横纹肌瘤在TSC患者胎儿时期即可出现, 是所有特征性病变中最早能被发现的。几乎100%的TSC胎儿以及80%~95%
的TSC儿童都能发现心脏横纹肌瘤,故极具诊断价值。
4. 肾脏——最多见的成年死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TSC患者的肾脏受累越发严重。成年后有80%以上的患者会患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这种疾病也是成
年后的TSC患者的首要死亡因素。
5. 眼睛——最隐匿的疾病
当TSC侵袭眼部时,多无自觉症状,对视力影响也不大,只有当视网膜错构瘤明显增大压迫黄斑、导致视网膜剥脱以及造
成玻璃体出血时, 才会出现视力下降和失明。
TSC基因可突变,更可遗传
TSC不仅危害大、波及面广,而且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本病为 TSC1 基因或 TSC2 基因失活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其中2/3为散发病例,1/3有TSC家族史[11]。
也就是说,TSC患儿有三种可能患病的情况,即患儿家中也同样有患此病的人患儿经遗传患病;另外一种情况是患儿为家族中第一个患病的人,纯粹因基因突变所致;还有一种最特别的情况是父母中至少有一人的基因型是TSC,但他们均为健康人,这是因为他们基因型为患病,但表现型却正常,他们是基因携带者,但在他们与健康人结合后孩子仍然有一半可能是患病的。
那它到底是怎么遗传的呢?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当然是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其后代不分男女,患病几率一样高。只有当基因表现为AA和Aa的人才能发病。当基因为AA时其与一个健康人结合,那他的孩子是百分百患病。当基因为Aa时,其与一个健康人结合所生的孩子有一半的可能性患病。而另一半没有患病的孩子也基本不会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TSC患者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虽是患者,但他们的症状特别轻,可能平时没有什么症状,只有在做影像学检查的时候才能被发现,但他们的孩子如果被遗传了,有可能临床表现非常严重。所以要想拥有个优质宝宝,有效的孕检是非常必要的。
备孕、孕检TSC不应忘
针对TSC的科学检查:首先判断自己是否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如果家族中有人患结节性硬化,则不论有无症状,你都需要做遗传咨询和基因筛查,看能否怀孕。
而如果不清楚是否有遗传,你可以在备孕时去医院做个核磁,判断下自己有无结节性硬化,如果没有你就可以安心怀孕了;而如果你的核磁检查有结节性硬化,你就需要做遗传咨询和基因筛查,判断怀孕风险。
然后就是在怀孕20周时最好去医院做个胎儿心脏的超声检查,胎儿期心脏横纹肌瘤是早期TSC的重要标准。据Sonigo等[12]研究发现,87%的胎儿心脏横纹肌瘤是TSC。所以,在怀孕20周时做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断TSC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现心脏横纹肌瘤,为了进一步确诊,需要做MRI,判断是否有脑内室管膜下结节。
研究显示[13],MRI对超声难以检出的胎儿脑内室管膜下及皮质下结节敏感,对结节性硬化病的产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上述两个检查均为阳性,有可能需要引产,毕竟患此症的孩子也是非常痛苦的。
若备孕和孕检时均为发现问题,而孩子在三岁以内出现了癫痫发作和(或)皮脂腺瘤、智力减退等情况,就可能是不幸患上了TSC,此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到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确诊疾病,及时干预治疗。另外还需要家长有个心理准备,TSC是无法治愈的,只能依靠药物缓解症状或行手术治疗癫痫,而且孩子几乎无法回归正常生活,家长切不可强求。
参考文献
[1] Hallett L, Foster T, Liu Z, et al.Burden of disease and unmet needs in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with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systematic review[J]. Curr Med Res Opin, 2011, 27 (8) : 1571-1583.
[2] Crino PB, Nathanson KL, Henske EP. The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J]. N Engl J Med, 2006, 355 (13) : 1345-1356.
[3] Curatolo P, Bombardieri R, Jozwiak S. Tuberous sclerosis[J]. Lancet, 2008, 372 (9639) : 657-668.
[4]Tworetzky W, McElhinney DB, Margossian R,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ardiac tumors and tuberous sclerosis in the fetus and neonate[J].Am JCardiol, 2003, 92 (4) :487-9.
[5]Kwiatkowski DJ.Tuberous sclerosis:from tubers to mTOR[J].Ann Hum Genet, 2003, 67 (Pt 1) :87-96.
[6]Webb DW, Fryer AE, Osborne JP.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tuberous sclerosis:a population study[J].Dev Med Child Neurol, 1996, 38 (2) :146-55.
[7]Curatolo P, Verdecchia M, Bombardieri R.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a review of neurological aspects[J].Eur J Paediatr Neurol, 2002, 6 (1) :15-23.
[8]Fesslova V, Villa L, Rizzuti T, Mastrangelo M, Mosca F.Natural history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cardiac rhabdomyomas detected prenatally[J].Prenat Diagn, 2004, 24 (4) :241-8.
[9]Bader RS, Chitayat D, Kelly E, et al.Fet al rhabdomyoma:prenatal diagnosis, clinical outcome, and incidence of associated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J].JPediatr, 2003, 143 (5) :620-4.
[10]Pipitone S, MongiovìM, Grillo R, et al.Cardiac rhabdomyoma in intrauterine life:clinical features and natural history.A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published reports[J].Ital Heart J, 2002, 3 (1) :48-52.
[11] La ws on J A, Cha n CF, Chi CS, e t a l. Ma na g ing tub e rous s c le ros is in the As ia - Pa c ific re g ion: re fining p ra c tic e a nd the role of ta rg e t-ed the ra p y[J ]. J Clin Ne uros c i,2014,21(7):1180- 1187.
[12] Sonigo P, Elmaleh A, Fennont L, et al.Prenatal MRI diagnosis of fetal cerebral tuberous sclerosis[J].Pediatric Radiology, 1996, 26 (1) :1-4.
[13] 庄严,王添平,常卓琳,张国福.MRI对胎儿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8,33(10):1068-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