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攀升,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年龄在18岁以下的儿童发生食物过敏者超过300万(3.9%),年龄在5岁以下的发病率更高,我国部分地区0~2岁儿童的食物过敏发生率为3.5%~5.2%[1]。
引起食物过敏的过敏原90%以上是牛奶、鸡蛋、鱼、贝壳海产品、花生、大豆、坚果类和小麦[1]。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食物,而且一些食物之间会有交叉过敏反应,想要避免本身已实属困难,再加上孩子胃肠功能发育尚未成熟,不仅容易深受其害,影响还尤其明显。
细心观察、摸规律、辨过敏
食物过敏是机体对摄入的食物蛋白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它可以引起全身各系统的症状,如果伴随皮疹、瘙痒、哮喘,诊断起来也变得简单,但如果只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这才是考验家长细心观察的时候。
由于很多胃肠疾病都可以出现这些症状,如消化不良、肠炎等,因此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后,除了要排除一些可以明确的病因外,还要考虑到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孩子接触同一种食物后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且症状多在进食后几分钟出现,停止该食物摄入后症状可以逐渐缓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可进行食物回避和激发试验及相关免疫检查进行明确。
肠道是食物过敏最直接的“受害者”
胃肠道作为食物的必经之路,过敏的发生对于肠道的破坏自然是不可避免。而且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菌群也处于定植及不断完善中,因此食物过敏对于孩子的影响尤为深重。
食物过敏可以破坏肠道的黏膜屏障,造成肠道黏膜水肿、上皮脱落,导致细胞间的间隙增大,使肠道的通透性增高,那么一些之前可被阻挡的有害物质便可趁机而入,诱发或加重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除直接破坏屏障外,食物过敏还会让肠道菌群“内讧”,甚至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定植,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研究发现:与非过敏婴幼儿相比,食物过敏婴儿肠道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明显减少,甚至某些患儿双歧杆菌消失,而大肠埃希菌数量却明显增多,而且这种肠道菌群的差异可持续2年以上[2]。肠道菌群的紊乱不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影响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使其全身免疫反应异常,出现其他过敏性疾病及炎症性肠病等。
益生菌平衡肠菌、修复屏障
对于食物过敏,首先要做的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食物,减少过敏反复发生,一旦发生过敏,可使用益生菌尽快控制肠内的“混乱状态”,恢复肠道健康。
益生菌可以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竞争及其分泌的各种代谢产物等,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及外来致病菌的入侵,保持肠道益生菌生长优势,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研究发现:经益生菌治疗后,肠道内条件致病菌数量下降,益生菌明显回升[3]。
妈咪爱是益生菌中的老品牌,已在临床得到许多儿科医生的认可。每支“妈咪爱”含有1.5亿活菌,且耐酸、耐胆碱,服用后能以活性的状态到达肠道定植,可以纠正菌群紊乱、修复损伤的肠黏膜,很好地改善孩子食物过敏后肠道的“混乱”状态,帮孩子尽快恢复肠道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梅,黄永坤.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16):46-52.
[2]王挺. 食物过敏儿童肠道正常菌群的定量调查与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6, 018(005):355-356.
[3]张利利, 郑鹏远, 罗予, et al. 双歧杆菌对食物过敏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