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泻,肠道菌群是因也是果

很多孩子会经常出现腹泻,到医院检查后,没有发现细菌,没有发现病毒,也没有发现肠道有器质性病变,但腹泻依旧会反复出现。此时家长要小心了,孩子可能是患上了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FD)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症状为持续或反复的排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或3次以上,大便不成形,呈糊状或水样便,然而至少有75%的患者没有腹痛。研究显示,我国FD的发病率为1.54%[1]。它虽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丝毫不能忽略,如果孩子在腹泻的同时,又没有摄入足够的营养,那么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肠道菌群失调是主因

功能性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也不是十分明确,有研究显示,热量缺乏、急躁的性格都可能与功能性腹泻的发生有关,而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1,2]

在正常情况下,有益菌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肠黏膜细胞,形成生物学屏障,从而阻止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侵害。当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会减少,而致病菌的数量会增多。致病菌及其释放的内毒素增加,可以直接侵袭肠道黏膜,引起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局部抗感染性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降低,使得肠道内致病菌及其抗原轻易透过肠黏膜,然后通过激活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5-HT、前列腺素、类胰蛋白酶等多种活性物质,导致平滑肌收缩增强、肠道蠕动加快[3],促成了腹泻的发生。

菌群失调也是腹泻“结的果”

即使不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功能性腹泻,患病后的肠道菌群也很难再保持健康的状态,肠道内的菌群会失衡,患者粪便中的菌群数量、菌种及比例都会发生改变。研究显示,在排除细菌感染相关、肠道器质性疾病及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的慢性腹泻患者中,其粪便中的双歧杆菌、肠杆菌和类杆菌均较正常者明显减少[1]。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又会进一步加重腹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腹泻要明确,平衡菌群助恢复

由于功能性腹泻可能持续性或反复阶段性出现,而且孩子大多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当症状较轻时,很容易被家长忽略。但长期的慢性腹泻可能会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影响营养物质吸收等,如果营养无法及时得到补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当孩子经常或反复出现腹泻且不明原因时,家长就要警惕功能性腹泻的可能性,并及时就医检查,尽快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治疗腹泻的药物,比如常用的思密达,长期应用容易影响营养吸收,因此一般只是短期使用;而益生菌既可以单独使用,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又可以配合治疗腹泻的药物使用。通过外源性补充肠道有益菌,可以恢复并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固有层sIgA的分泌,进而参与免疫调节;有益菌还有与致病菌竞争营养和黏附受体、免疫清除、抗炎等作用,并可通过分泌细菌素,抑制致病菌的定植[3],可有效减少患者排便次数,改善粪便性状,促进腹泻恢复,是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最佳选择。

妈咪爱是益生菌中的老品牌,已在临床得到许多儿科医生的认可。每支妈咪爱含有1.5亿活菌,且耐酸、耐胆碱,服用后的益生菌能以活性的状态到达肠道定植,纠正菌群紊乱、修复损伤的肠黏膜,改善腹泻患儿肠道内菌群失调的状态,帮孩子尽快恢复肠道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琳,李岩. 肠道菌群失调与功能性腹泻[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7):723-726.

[2]武艳霞,王伟岸. 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3:功能性腹泻[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

[3]李岩. 功能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74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