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肥胖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但胖也有不同的胖法,有些人胖脸,有些人胖肚子,有些人全身都胖。但你知道吗,不同的肥胖部位与糖尿病风险也息息相关。
人们常用的自测肥胖的方法就是BMI指数,但BMI只能反映全身肥胖的状态,并不能有效地区分脂肪含量[1]。肥胖的人除了体脂增加外,还会发生体内脂肪的重新分布,根据脂肪堆积部位的不同,总体可以把肥胖分为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研究显示:与全身性肥胖相比,中心性肥胖更易造成胰岛素抵抗,发生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更大[1]。因此备孕期的女性要小心中心性肥胖,防止孕后变糖妈。
中心性肥胖擅长“暗箭伤人”
中心性肥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腹型肥胖,它指的是脂肪沉积在了腹内组织,包括内脏实质性脏器(比如肝、脾、胰、肾)、大网膜、肠系膜和腹部皮下组织[1]。这种脂肪的异常分布,大多数情况下不像全身性肥胖那样肉眼可见,但出现代谢异常的风险却更高。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中心性肥胖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较非中心性肥胖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2]。
腰缠“游泳圈”,胰岛素易抵抗
在腹型肥胖中,腹部皮下脂肪堆积也就是常说的“游泳圈”,由于更易显现,因此成为最熟悉的腹型肥胖。
与其他部位的皮下脂肪相比,腹部脂肪有更丰富的血供和神经分布,其脂解速率较快;而且腹内脂肪含有丰富的β1、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以及独特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这就造成了腹内脂肪对儿茶酚胺脂解作用更加敏感,易释放游离脂肪酸,并通过后者导致胰岛素抵抗[3]。
内脏脂肪沉积,看不见却最危险
除了皮下脂肪堆积,还有一种内在的中心性肥胖更易引发糖尿病,那就是内脏组织的脂肪沉积。因为内脏的脂肪会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内脏脂肪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抵抗素等,引起全身胰岛素抵抗,而且由皮下脂肪产生的脂联素水平会降低,它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炎作用[1]。
内脏沉积中以肝脏沉积最为常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肝。一项纳入全球117020例受试者的20项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未来5年内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一倍。另一项对12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者进行长达14年的随访发现,58%和20%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别发展为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1]。肝内脂肪沉积增加会促使产生大量肝细胞因子,包括胎球蛋白A、胎球蛋白B、C反应蛋白、Selenoprotein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等,影响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且研究发现,对已经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来说,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可显著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1]。
评估患糖风险,算内脏脂肪最靠谱
没有了BMI,很多人会说腰围或许是一个更精确的指标。腰围的确是目前被广泛应用来反映腹型肥胖的指标,但腰围是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之和,腰围增大不仅代表内脏脂肪增多,同时也代表皮下脂肪的增多[1]。因此,它是一个相对方便但并不十分准确的评估方法。
想要知道自己局部的体脂分布,最为精确的是用CT或MRI扫描,但缺乏便利性。有一个相对精确又方便的方法可供我们日常使用,就是计算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它与CT测定的内脏脂肪面积高度相关,不仅能有效反映内脏脂肪含量,还能有效反映内脏功能紊乱,其预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效能要高于BMI和腰围[1]。
话不多说,来看计算方法吧。男性CVAI=-267.93+0.68×年龄+0.03xBMI(kg/m2)+ 4.00×腰围(cm)+22.00×Log10甘油三酯(mmol/L)-16.32 ×HDL-C(mmol/L);女性CVAI=- 187.32+1.71×年龄+4.23xBMI(kg/m2)+1.12×腰围(cm)+ 39.76×Log10甘油三酯(mmol/L)- 11.66×HDL-C(mmol/L)[1](不会算Log的亲们还是求助计算器吧)。
正在备孕的女性一定要在孕前评估自己的体脂分布。可以先通过腹部彩超看看自己有没有脂肪肝,然后再用CVAI评估一下自己的内脏脂肪指数,预测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如果风险较高,还是先通过合理膳食、适宜运动改善自己的腹型肥胖,再把怀孕提上日程吧。
参考文献:
[1]陈颖,夏明锋,李小英. 体脂分布与糖尿病风险[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9(004):218-220.
[2]季玉亮,李克玲,刘志永,et al. 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与瘦素及胰岛素抵抗关系[J]. 中国实用医药,2015(29):1-3.
[3]程雯,马志强,张妍,徐婷,陈淑雯.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05):479-481.